“从无到有,从有到专,从专到精”——这用于形容白手兴家的梁桂航最合适不过了。卡地尔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塑料水箱的企业之一,专注水箱生产十三载。梁总说:“我宁愿大家提起水箱就想起卡地尔,而不愿意自己盲从去走整体路线而淹没在茫茫的整体卫浴当中”,足见其坚持走专业化路线的决心。
谈创业:
“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前进。”“我最大的成就感就在于,我建立了一个平台、组建了一个团队,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经营一份事业。”
品牌卫浴:梁总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水箱这个行业来进行创业呢?
梁总:十多年前,我们想到做水箱也是得益于当时一次出国走访市场。当时在国外看到一些塑料水箱,感觉水箱使用起来很方便,在冲水量、售后维修等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理想,于是就萌发了在国内做塑料水箱的想法。
因为当时我们国内的浴室主要用的是气压式冲水箱和冲水阀,而气压式水箱存在一些缺点如:噪音很大、容易漏气、美观程度不高、冲刷不干净等;冲水阀则是冲水量不大、售后维修麻烦等。所以我们回国后,就在国外塑料水箱的基础上,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加以修改,研发出一种新的塑料水箱。后来事实也证明,我们研发这种塑料水箱是正确的,因为它填补了当时我国塑料水箱的空白。
品牌卫浴:创业初期,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在当时您是如何克服?
梁总:在当时,困难是挺多的。首先,在生产研发方面的困难;因为当时在国内水箱并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生产标准,所以我们在当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而且当时我并没有接触过模具,对其生产几乎不了解,刚好一个朋友他是自己做五金产品的,然后我才慢慢接触到模具的研发与生产。所以从一开始到国外考察市场再到模具成型出来,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模具开发出来,又有一个调试阶段,这个因为当时国内没有这类产品、各方面都很不完善,所以我们都要一步步探索着。
第二个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当时创业的资金连模具的钱都付不起,还好当时模具生产是可以先付50%的钱,等模具开发出来、试产一批然后再付剩余的一半。但当时由于我们设计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试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质量不是很理想,迫于无奈我们把全部产品都报废了。所以当时我们需要和模具厂协商修改模具,产品才能够生产出来,但因为我们没有钱给模具厂,他们不愿意帮我们修改模具。
实际没办法的情况下,我们把原来模具生产价格提高了一下,然后跟厂方协商押后付款,这样模具厂才愿意帮我们修改模具再试产一批。当时东拼西凑奔波筹钱,半年后才把模具厂的钱付清,情况是挺凄酸的,包括在企业刚起步的一段时间,也拖欠过工人工资,最多有三个月时间,还好创业团队不离不弃才有卡地尔现在的发展。
第三个困难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在我们产品刚生产出来不久,就发现市场上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产品在销售。我记得当时打了三四场官司,因为我们事先有申请了专利,这几场官司都胜诉了,这是我们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捍卫了我们自主创新的辛苦结晶。
创业初期,应该是最艰苦的,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管理、发展方向、产品研发等,但我觉得每个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的,因为我们只有不断的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品牌卫浴:刚刚梁总您提到说,卡地尔在做塑料水箱的时候,在国内市场还没有的,那么当时我们是如何将这个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呢?
梁总:其实当初刚把我们研发的水箱推向市场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包括一些经销商都会提出一些疑问,这个是“热水器”还是“保温瓶”等各种说法。因为他们传统用的就是气压式水箱、冲水阀和拉绳水箱,所以他们对塑料水箱几乎不了解。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水箱摆在店面门口显眼位置,但消费者几乎不怎么感兴趣。然后慢慢我们发觉,需要用更加直观的方法让消费者知道,这是一个水箱。后来我们买了一些蹲便器和水箱安装好,然后把泡泡球放在上面,然后叫消费者自己用水箱冲泡泡球,让他们与之前使用的冲水阀比较效果。这个方法推广几个月后,各地经销商都反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再后来,我们给一些水电装修工人介绍,让他们亲自感受水箱的好处,然后由他们向消费者推介,这样消费者会更加信服。果然,在这个方法推出三个月后,我们的业绩翻几倍增长。所以我们慢慢察觉到:好的产品仍需好的推广宣传方式。
品牌卫浴:卡地尔发展十多年,给予梁总您最大的成就感在哪里呢?
梁总:我个人认为我最大的成就感就在于,我建立了一个平台、组建了一个团队,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经营一份事业。因为企业发展至今,不是我个人成就,而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
我们做企业,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或者舞台使我们的团队更好发挥,我不说其他老板,就说我本人,我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员工说,你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要比我强。比如你做注塑的,那么你注塑的技巧一定要比我强,如果你做后勤厨师的,那你炒菜必须比我做得好才行。所以在我麾下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专业,那么员工能够很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把我们企业发展得更好,而员工也做得开心、有归属感,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所在。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个人在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协调作用。因为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人员,我放权给他们去管理,他们正常的事务我一般很少去干涉。因为如果老板一直插手,会打击员工或者下层管理者的信心,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与协调。因为在各个同级甚至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当中、各部门工作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小矛盾,这时候就需要上级或者老板出面协调。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小摩擦、小矛盾存在是一个好事。因为如果大家都是安分守己,把自己该做的都保守做好,其他会“越界”的事情都扔下不理,那么我们企业就会出现一些“三不管的灰色地带”,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问题没能反应上来,久而久之对企业发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各个部门或员工,他是尽职责去做一个事情,希望把事情做得好,有时候难免会越界到其他部门。那么越是多这样的“越界”,工作起来就会有很多交叠在一起,各自都为自己部门谋利益、争取把事情做好,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当矛盾浮出水面后,我们各方协调解决,这样才能更好促使企业发展。
现在随着企业的渐渐壮大,我们这个团队也不断扩充,能够聚集一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为了大家的共同事业而不懈努力,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这也是我做企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